发布时间:2013-4-1 14:43:50

召唤精神

       ——试设“田国生名师工作室”的精神

“心灵的桩基——能不能与愿不愿。当今中国社会,消费主义、金钱至上、享乐观、拜物教盛嚣尘上。很容易迷失。加上我们做教师的,有极强的道德敏感性和心理的情绪化,很多的时候,不是我们“能不能”的问题,而是我们“愿不愿”的问题。所以心灵的桩基非常重要。”

——以上这一段话,是我330日下午在布吉中心小学报告中的一段。由于时间关系,我没能从境界、激情、用功等处展开。但还是有话想说的。

教育,需要召唤精神!

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北大荒精神、创业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雷锋精神、深圳精神、抗洪精神、抗震救灾精神、北京奥运精神等等。精神是方向的指引,精神是灵魂的萃取,精神是家园的寄托。

我们的工作室,需要召唤精神!

我常常这样问自己,我的教育情感还在吗?我的精神还在吗?昨天,有一个成员对我这样写道:田老师好!看了你在博客中的节选讲稿,有感触,我也在你的文字中自我对照着。她还写道,“今天我还跟校长说,在你身上感染到教育的激情。” 看来,召唤精神成为了我们工作室的第一个善举。

一方面,我感受这样的评价,但另一方面,我至今还是隐隐的担心,担心什么,就是,我怕亏了大家!

我想,我能做的是什么呢?我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域里召唤大家,唤起一种精神,一种教育的热量,一种教育的冲动,一种教育思维的涌现,一种教育行动的碰撞。从112号我们工作室成员的聚会、到223日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、再到228日布吉中心小学的互动交流,我感受到学习的渴望,感受到交流的真诚和力量。内心充盈着对大家的喜爱,对工作室成长的期许。我想说,我们的精神正在汇聚、在热轧。

228日从布吉回来后,我要求大家写点感悟,学府小学的陈凤丽老师马上发来她的《新的起点》一文,“30岁了,我想我该有所改变了。”这就是精神的自我唤醒。还有什么比精神的自我唤醒更重要的呢?

精神,是一种无形的东西,想扑捉,但往往遁于无形;想放弃,却也常常环绕在身边。

我希望,我们工作室的23人,要寻找精神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不求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整齐划一,但却有共同的担当和追寻。

我希望,我们工作室的23人,积极投入教育教学之中,“拜水都江堰,问道青城山”。

水,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源流,在我们的课堂。这一桶水,一定要装满,这一桶水,一定要清亮照人。山,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高度和使命,是我们已经或即将熔炼的风格,是我们永不满足、追求卓越、孜孜以求的教育教学的底气和大器。

我希望,我们工作室的23人,“老”,要老当益壮;“中”,要中流砥柱;“青”,要青春无悔。

南京的张齐华是一个标杆,北京的刘德武是一座高山。我们身边也有特级、名流,要舍得花功夫去研究、去琢磨他们。我们工作室有这样的一位能人,她非常会说话,她说,我生命中遇到一个一个的贵人,他们帮我、搭救我,才使我有了今天这个模样,不然,我永远只能呆在一所民办学校。其实,我听到的是她的聪明、慧根,因为她抓住了,她有自己紧扣的主题,那就是成为不一样的教师,寻找不一样的精彩。

我们的叶老师给大家“盖房”,搭建“田国生名师工作室”。那种忙碌的喜悦,我很欣赏。同时,我也感到添砖加瓦的热闹,半天的功夫,“田国生名师工作室”的博客就加入了11位圈友。

我希望,我们工作室的23人,像在QQ上讨论教学问题那样,积极“现身”,贡献“聪明才智”,不隐身,也不装模作样,不夸夸其谈。

像数学一样,一就是一、二就是二。当然,数学也有推断、也有分形,但数学最大的本事就是“合规律性”、“合目的性”。

田国生名师工作室的精神,你最有发言权。那么,让我们一起凝练、萃取吧!

最后,《田国生名师工作室通讯》的第2期,容量已经很大了,画面感、动态感都很强啊,谁来编呢?